特别策划丨陈卫东: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 货币政策需优化调控效能

解 盘 年 终 经 济

编者按察势者智,顺势者赢,驭势者独步天下。中国经济时报在国民经济半年报发布之际,约请宏观经济领域的权威专家进行解读。本组策划意在从全球经济格局的视野下,分析国内经济形势并对国际贸易和中欧经贸关系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在各界浩如烟海的分析中,我们坚定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密切关注经济中长期结构性矛盾;坚信以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将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特别策划丨陈卫东: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 货币政策需优化调控效能

■陈卫东

上半年,各项金融工作稳步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提升。货币政策持续优化调控效能,降准降息增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

01

上半年货币政策持续优化调控效能

上半年,新增社会融资规模累计18.1万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13.27万亿元。社会融资呈现出结构性变化特征:上半年,企业债券净融资1.41万亿元,同比多增2370亿元。上半年,政府债券净融资3.34万亿元,同比少增393亿元。政府债券少增主要与去年同期基数较高以及专项债发行速度与去年相比偏慢有关。但5月份地方债发行开始明显提速,单月净融资超1.3万亿元。上半年,非金融类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214亿元,同比少增3382亿元。年初以来,监管部门综合考虑市场承受能力,严把IPO准入关,股票融资规模下降。上半年,表外融资(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同比少增184亿元,但信托贷款同比多增2870亿元。

上半年政策利率保持不变,7天逆回购利率、1年期MLF利率均与2023年四季度相同。而LPR利率采取了非对称降息,1年期仍维持3.45%,5年期以上LPR则由4.25%调降至3.95%,体现了提振中长期贷款,特别是支持房地产行业融资的政策意图。

相关措施有利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通过优化金融业增加值核算办法,引导金融业资产规模合理增长。央行持续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使用,助力加快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清理、整顿银行业机构“手工补息”等高息揽储做法,规范金融市场竞争秩序。下调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及房贷首付比,取消个人贷款利率下限,激发购房需求。对境外居民在华支付结算方式进行优化,为其在华生活提供便利。由于出口增长较好,营商环境持续改进,外资流入基本稳定,在美元保持强势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指数保持相对稳定。

展开全文

货币政策是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货币政策的取向以落实国家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为目标,针对经济发展的短期偏离采取适当的调控措施。我国经济目前仍处于回升向好过程中,市场信心仍待提升。加上国际地缘政治对全球化发展产生的冲击,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些挑战。下半年资金投放要更加注重总量稳定,重在解决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复苏向好的核心问题,并为我国经济长远健康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02

资金投放仍需保持适当宽松

2024年上半年,我国经济部分领域恢复不及预期,资金需求意愿不足,社会出现“资金空转”等现象,货币供应、社融增速明显下降。央行及监管部门通过采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不断加大对经济发展及关系社会民生的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展望下半年,在宏观政策持续发力带动下,经济有望继续稳中向好,实体经济信心持续恢复,主要金融数据有望保持稳定增长。一是流动性保持合理增长,融资总量稳步扩大。下半年超长期国债、地方债等发行将提速,对流动性需求有所提升。同时,工业投资、基建投资等领域资金需求量大。宏观政策需要根据政府债券发行节奏、金融机构资金需求情况,前瞻性综合运用降准、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提前投放流动性,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避免政府债券发行增量导致金融机构资金成本被动抬升。

二是信贷投放节奏更加均衡。在改变金融业增加值核算方式影响下,信贷投放“冲时点”现象明显缓解,根据实体经济资金需求阶段性变化,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做好项目储备,确保年内信贷资金继续保持均衡投放,避免在三季度末以及年末冲时点,平滑信贷投放节奏,满足实体经济合理资金需求。

三是重点领域信贷增速将保持较高速增长。随着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不断加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科创、绿色、普惠等领域信贷增速仍有望维持两位数以上增长。

从利率调控看,存款利率或将继续下调,而企业融资成本继续保持较低水平。近年来,由于贷款利率快速下行、存款利率保持一定刚性,银行净息差已跌至历史最低点。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调面临制约。

货币政策要取得较好成效,还需要改进一些基础性工作。要关注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近年来,经济中出现了“资金空转”等问题,一些机构利用较宽松的资金供给机会寻求套利,这与一些金融机构的考核机制也有一定的关系。相关治理措施正在改变这种状况。金融机构应该更加重视对金融“五篇大文章”所涉及领域的行业特点、发展潜力,合理地设计金融产品、服务方式,并积极利用央行提供的科技、绿色、普惠等结构性政策工具,降低相关企业负担、控制行业风险,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利率下行周期,可以加大债务及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通过债务置换及展期、优化融资“白名单”以及支持合理的并购重组等方式,加快化解问题房企、地方债及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加快推动对存量资源的盘活力度,减少低效资产对金融资源的占用。这样,不仅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同时,为价格调节作用的发挥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03

货币政策调控面临一些挑战

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推动经济恢复的重要选择。不过,当前货币政策调控也面临一些挑战。货币政策发挥作用体现在供求总量的平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利率水平的变化。自2019年以来至2024年4月底,我国1年期LPR和MLF利率分别由4.31%和3.3%降至3.45%和2.5%,M2余额由183万亿元扩大到301万亿元,增幅为64.5%(2019年至2023年,GDP增幅为27.8%)。货币供应总量基本保持在10%左右的增长速度,利率水平趋于下降,失业率和物价基本稳定。货币政策较好地发挥了调控作用。

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受制于一些重要的环境和条件。近年来,我国货币供应总量增长与经济总量增速基本相称。不过,资金价格也即利率是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利率水平发挥作用的情况则取决于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比较关系。利率在低于制造业、实体经济部门的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时,才能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向这些行业聚集。这是货币政策能够推动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各行业恢复不同步,使得经营绩效出现分化,这为调控政策的制定带来了困难。

经济转型时期的货币乘数和传递的渠道在发生变化。自2021年开始,我国房地产市场低迷。房地产开发投资及销售对我国市场需求及相关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拖累了经济增长。房地产市场供求的变化成为影响当前经济持续复苏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此外,货币政策总量措施,包括货币供应量变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导致的利率水平的变化,需要在半年到一年才能产生效应。当前一些政策出台后,市场的反应有滞后效应。因此,需要有效的综合信息平台及时获取相关信息,才能跟进分析政策推进的实际效果和潜在效应。

从综合就业、物价水平、国际收支等指标看,我国经济总量保持了基本平衡。但由于总需求仍然偏弱,经济增长动能不强,市场信心偏弱。目前看,总需求偏弱的主要因素还是由于房地产投资、需求不旺造成的。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有利条件是,我国具有庞大的资金市场和庞大的消费市场。政策要推动实现资金与实体经济的良好循环,将社会资金转化为有效投资和有效消费需求,实现投资和消费更高层次的基本平衡。

当前宏观调控政策,要立足于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一方面要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基本平稳运行,另一方面要逐步推动经济增长减少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依赖,培养、壮大经济增长新动能。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不能仅仅依赖于货币政策工具。需要综合协调产业政策、外贸外资政策及财政政策;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充分利用各地资源条件,激发市场活力,不断挖掘经济潜能,真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要与经济形成良好的契合关系,特别是要为我国长期发展战略服务。同时,必须发挥好多种政策的合力。

(作者系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

特别策划丨陈卫东: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 货币政策需优化调控效能

总 监制丨王 辉

监制丨李丕光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陈姝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