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财政政策适度加力重点方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这为进一步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指明了方向。

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是基于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基本趋势作出的判断。一方面,我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实现了经济增长企稳回升、就业基本盘总体稳定、核心CPI基本平稳、国际收支保持平衡。要巩固来之不易的成绩,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发力,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另一方面,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还需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需要保持一定规模的财政赤字。从一个较长时期看,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叠加,推动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复杂程度前所未有,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

当前,我国宏观政策空间仍然较大,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增多,物价水平稳定,财政政策还有较大空间,需找准适度加力的重点方向,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在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上适度加力。越是财政运行处于紧平衡状态,越应该重视财政支出的绩效。需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将绩效理念和方法融入预算过程,加强对各类资金和政策的效益评估,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逐步提高财政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在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上适度加力。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提供财力保障是其重要职责。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同时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做到“大钱大方、小钱小气”,将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国家重大战略、重点改革和重要政策落实落地。

在政府债务管理上适度加力。目前,我国政府负债水平是适度的,有效支持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不少优良资产,较好平衡了稳增长和防风险,有力推动国民经济稳健发展。同时也要看到,“钱等项目”“项目等钱”等配置不均衡、资金使用效果不佳等问题依然存在。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合理安排政府债务规模,优化政府债务结构。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要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额度分配向项目准备充分、投资效率较高、债务风险较低的地区倾斜,动态监测项目融资收益平衡变化情况,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带动作用。同时,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妥善化解存量债务风险、严防新增债务风险。

在结构性减税降费上适度加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退税减税降费政策逐年加力,有效助力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市场活力。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政策的精准性和针对性,重点聚焦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通过税费优惠政策激发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让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更好惠及制造业,促进制造业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在转移支付资金监管上适度加力。近年来,中央财政持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连续两年超过10万亿元,在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领域取得积极效果。要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探索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提升转移支付制度的针对性与平衡性,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转移支付分配使用和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上适度加力。总体来看,我国政府的负债率仍处于合理区间,整体风险可控。需兼顾当前和长远、需要与可能,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牢基层“三保”底线,统筹财政收支政策,强化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多措并举、分类施策,持续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增强财政可持续性。

在政策协同上适度加力。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增强政策工具之间的协同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要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协同,不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货币政策的“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强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财政政策还要与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