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不净”释永信被查40天后 少林寺的变与不变

本文来源:界面新闻,新周刊,时代周报,河南日报,财新网,中国知网

针对释永信事件,河南省佛教协会9月4日发文,具体内容如下:

守法遵规 正心持戒 维护禅宗祖庭清净庄严

释永信(原名刘应成)涉嫌刑事犯罪,挪用侵占项目资金寺院资产;严重违反佛教戒律,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目前正在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

释永信长期担任少林寺住持,本应潜心修行、立身为范,率众持戒、弘扬佛法,传承禅宗法脉,守护祖庭清净,然而其目无国法、罔顾教规,六根不净、追名逐利,肆意妄为、屡破底线,背弃了正信正行的沙门传统,枉费了广大僧众的追随信任,辜负了党和政府的培养重托。释永信所作所为性质恶劣、影响极坏,不仅葬送了个人的法身慧命、伤害了僧众的淳朴信仰,而且侵蚀了佛教的健康肌体、影响了我省的良好形象。释永信行止失范、底线失守,自种孽因、终食恶果,已被撤销少林寺住持职务,注销教职人员备案和戒牒。

河南省佛教协会坚决拥护、坚定支持对释永信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带领全省佛教界深刻反思警醒,深刻汲取教训,深刻对照整改。持续在全省佛教界深入开展“坚持中国化·同心正道行”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广大教职人员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戒律,提升宗教修为,秉持道德素养,让佛教回归闻思修行、弘法利生的本质,让佛门保持明心见性、清净庄严的浓厚氛围。坚持从严治教、完善机制、强化约束,指导各地佛教团体、佛教活动场所进一步健全教职人员监督管理制度,紧盯违规犯戒行为,加大惩戒力度,形成有力震慑,真正让“一处犯戒,处处受限”成为常态。坚持依法依规、强化自觉、形成常态,教育引导教职人员牢固树立国大于教、国法大于教规、教民首先是公民的正确观念,增强法治意识法治观念,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法规,积极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及其配套规章制度,依法依规开展宗教活动、管理教内事务,不断提升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水平。

河南省是佛教在我国传播最早的地区之一,少林寺是享誉海内外的禅宗祖庭。一千五百多年来,少林寺见证参与了我国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历程,推动践行了禅宗法脉的健康传承。新时代新征程,河南省佛教协会一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带领广大佛教僧众,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推动我国佛教中国化目标,全力指导少林寺僧团正确认识禅宗祖庭的定位,切实担起禅宗传承的使命,秉持初心、痛定思痛、迎难而上,全面提升凝聚力、向心力,全面重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切实当好弘扬中国禅宗文化的表率,当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率,当好守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表率,更好团结凝聚力量,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作出贡献。

河南省佛教协会

2025年9月4日

印乐上任首月

少林寺的变与不变

“清香免费了,寺里义诊不推荐购药,售卖开光法物的流通处闭门谢客,连释永信的纪念碑都被弄走了。”

8月中旬,在登封做了十几年导游的东萍向时代周报记者回忆,过去十几年,少林寺背后灰产在圈子里出了名多,但究竟有哪些,东萍很难逐一说清。

展开全文

不过对东萍来说,这已经不再重要,少林寺那些产业发展在7月28日后被按下了暂停键。

那天,住持少林寺三十余年的释永信,因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宗教事务局随即注销其戒牒,释永信被削去法号,只称呼其俗名刘应成。

次日,洛阳白马寺方丈印乐“空降”少林寺主持工作。

印乐到来后,少林寺内外正进行着加减改革。寺内,部分商业收费悄然去除,暮鼓晨钟间,寺庙清净许多。寺外,景区内功夫表演的嘶吼与游客的欢呼彼此呼应,喧哗与骚动丝毫未减。

商业退场

少林寺旗下一所武校的教练朱志豪7月中下旬收到武僧消息,原定于7月末的武术课延后,具体时间待定。

朱志豪说类似调课以往是通知学校教务处,同时确定补课时间,这次少林武僧却直接通知,问及原因时欲言又止。朱志豪感觉事出反常,但没有深究。

少林寺内也有一些变化,比如出售高价香和收款的“僧人”消失了。

按照东萍的说法,此前寺内不时有穿着僧袍的人主动向游客搭讪,用话术引导游客布施,贩售清香的情况也一直存在,价格从几十到上百不等。

如今,寺内各大殿前均有免费清香提供,边上附有“随喜”布施的捐款二维码。

“六根不净”释永信被查40天后 少林寺的变与不变

时代周报记者曾在今年初探访少林寺,彼时的二维码可以付款。但8月中旬再次现场扫码时,显示已无法付款。一名僧人表示,其原因与寺内的财务整理有关,过段时间才能恢复正常付款。

除此之外,方丈室、少林素斋饭堂大门紧闭,只有少林药局正常营业,但执事药师谨言慎行。被问及是否为少林寺僧人时,药师避而不答,只说“这个问题暂时不方便说”。

一位与会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会议由几位高僧主持,持续不到20分钟。

他说会上强调了几个问题:“对于印乐、释永信、武僧去处的问题不做讨论”“避免与游客接触”“无特殊情况不要出寺”“管好自己朋友圈,删除过去内容”。

那天之后,有延字辈僧人关闭了自己朋友圈。名为“少林寺官方网站”公众号内,此前于5月发布的“水陆法会”文章目前已被删除。同时删去的还有过去一年里有关“比丘徒步”内容。根据僧人讲述,目前寺内义工招募暂停,平日里游客也无法直接报名参与诵经。同时,寺内僧人生活区域出现不少志愿者,劝勉僧人与游客有过多互动。

至于早期流传有武僧离职消息,时代周报记者从数位少林寺僧人以及多处信源处获悉,部分僧人只是因为协助调查暂离少林寺。

这些去商业化做法,在寺庙内部得到不少僧人认可。一位僧人表示近一个月调整让他觉得清净不少,谈及印乐,他表示,在清晨见过几次,“围着寺转,接触起来很和善”。

少林寺的减法也在悄然影响十几公里之外的登封。

朱志豪说,现在招生,有家长问及武校和少林寺关系,他有时只能“打圆场“,“一方面是怕影响招生,另一方面是怕学生学籍、毕业证会受到牵连。”他直观感受是,咨询人数有所变少。

登封其中一条不足1公里的街道内,有至少三家售卖“少林武术”相关服饰商户向时代周报记者称,近半个月以来,店内有关少林、武术服装等产品销量有所滑落。“使用这些东西的人少了,我们的货自然也就难卖了。”

修行回归

印乐来后,少林寺开始调频换档,进入了另一种节奏。

比刘应成小一岁的印乐,俗名尹清全,1966年出生于河南,1982年在桐柏山出家,先后在南京栖霞寺僧伽培训班、中国佛学院学习。此后供职于河南省佛教协会,直到2003年调进白马寺主持工作,两年后正式担任白马寺方丈。

一位在南京修行的僧人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称:“栖霞寺、佛学院,就像佛界的清华北大,乃是科班出身。能进去的人绝非寻常。”在他看来,印乐是一位高僧,这让白马寺始终保持着清修肃穆氛围。

2006年,河南日报在《白马寺扩建的猜想》中提及,寺庙收入单一,只有门票和少量的社会捐资,一年总共1700万元,印乐有意在东侧建设佛学院、如意寮,在北边规划白马戒坛、万佛殿、法堂、三身塔等建筑,累计需要资金超过1.5亿元。

印乐在采访中强调,尽管白马寺缺少资金,但增设建筑并不为了获利。他说,白马寺需要发展,但不管发展到何时,佛教都要保持传统特色。

彼时,50公里外的少林寺已经在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好了“少林药局”,医疗卫生职业许可证也顺利申请,少林寺的商业版图轮廓逐渐清晰。

也是2006年,释永信收下了登封市赠与价值100万元的大众越野车,理由是“发展旅游突出贡献奖”。出家之人坐拥百万豪车,让少林寺陷入名利场的舆论旋涡。

在少林寺商业扩张中,白马寺犹如一股清流。

8月中旬,白马寺一位僧人向时代周报记者讲述了印乐的一些管理细节。

有次印乐在寺庙内巡视时,发现茶台上水壶已空,香客接不出水,于是主动跑到课堂给香客送去了瓶装水。当晚,印乐召集了僧众开会,严厉地说要定时把茶台水壶添满,不能怠慢香客。

他说印乐对白马寺内的文创用品流通也有要求,“不能卖太贵,我们不是做生意。”

关于印乐在白马寺定下种地规矩,该位僧人表示,这并非是白马寺创举。全国不少寺庙也都有类似自给自足的行动,“做僧人,这是基本的修行规范,种地、修佛法,这是我们要学的东西,方丈也都会带头。”

根据他回忆,印乐在掌院期间的态度是:一个寺院真正的根基,不是游客、香火的数量,而是僧人的修为。

但如何理解修为,正是白马寺与少林寺的不同之处。上述僧人表示,过去十数年,白马寺曾接收过在少林寺受戒的僧人。谈及原因,多与少林寺不得清净有关。

印乐的坚持,核心是让“钱”退居次要,把佛教传统与修行摆在首位。

寺庙从未远离政商

尽管印乐在白马寺的管理经验,为少林寺改革提供了参考,但两寺与两城的关系则是改革最大的牵绊。

白马寺地处洛阳市郊,单独成寺,它之所以保持着“中国第一古刹”地位不受非议,大抵是因它从未背负沉重的商业包袱;而少林寺则是中国寺庙中最特殊的一座,与嵩山少林寺景区相互依赖,在过去三十多年,以景区的商业化身份与登封城市保持着协调发展。

不过历史上看,寺庙从未远离政商。

在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和社会史学家陶希圣的笔下,分别都描述了唐代香火鼎盛的佛寺背后,有着田产和工坊,并且批给庄客种植,由寺院收取一定比例的田租。彼时,还有贵客富族以自己的庄园或庄田,创立寺院,以此当做投资,从而避免政府征收税款。

宋代僧人建立的庙,则将祭祀、贸易、娱乐融为一体,被称为“庙市”,其中的贸易借贷成了中国早期金融业的雏形。

少林寺当下的现状,无异于是这一历史逻辑在当代的延续。

根据财新网报道,自1998年起,释永信主导成立了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此后与少林寺关联的公司,涉及茶业、药局、文化旅游、展览演艺,甚至房地产,注册商标超过700个。

由此可见,少林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座城市的流量担当。以门票为例,2007年被授予中国国家5A级景区的少林寺,门票需要和当地以政府70%、寺院30%的比例进行分成。

以过去每张门票100元计算,少林寺实际收到门票分成30元,而不参与分成的白马寺门票则为35元/张。但这样的合作模式,撑起了嵩山少林风景区和整个登封。

而以地方文旅收入来看,2023年,登封游客接待量超过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25亿元,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近66%。

同年,洛阳接待游客1.3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041.7亿元,但只占洛阳GDP的18%左右。

有延字辈僧人向时代周报记者阐释,此前寺内有两套运行模式,即由僧人构成的旧制体系,以及少林资管为基础的对外经营团队,其与武校、演艺有所关联。

该僧人还表示,(少林寺)要做的改革并非朝夕可成,需要时间:对地方政府,少林寺是财政收入来源之一;对俗家弟子、武僧而言,它是生计来源;对香客游客,它既是寺院,也是景点。

少林寺的转型长路

白马寺东侧有座齐云塔——距今已逾800多年,它的神奇在于从各个角度望去,塔会呈现出不同的样貌:远看,中间大,上下小;近看,从下往上缩小。

齐云塔诠释的是佛教的一个道理:你所看到的未必都是真的。

主持少林寺工作后,除了7月末在少林寺的直播镜头中露过一次面后,印乐均保持着低调的行事作风,只提出了几个方向,包括取消商业化运作、严格修行制度,以及加强衣禅劳动、限制外出等。

但8月中旬,少林寺内的僧人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他是通过新闻才知道寺里换了方丈,“至今还没有和印乐开过会。”对于改革,他也不知道具体的细节。

印乐面对的考验或许是,白马寺的经验无法原封照搬,少林寺必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在中国知网收录一篇印乐署名的文章《继承佛教优良传统致力文化寺院建设》,该文发表于2022年7月。印乐在其中强调,要“从严治教”和“发扬农禅宗风”。

关于如何处理“钱的问题”,印乐在上文中写道:要“严格实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健全财务管理机构……严格执行宗教场所财务收支‘月公示、年审计’制度,寺院的财务收支每月都会在客堂公示,年度财务状况始终坚持专业机构审计制度”。

三十余年的商业化,把少林寺推上全球舞台。如今,新住持正试图让它重归清净。

8月末,少林寺暮鼓再次敲响,两名寺内僧人从侧门走出,在一处长椅上休息、聊天。提到印乐,其中一位僧人说,“方丈是方丈,我们是僧人,只做自己的修行。”

寺外,改革并不全然清晰。登封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工作人员在面对时代周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将会逐步推进整治,让少林寺回归清净。

登封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工作人员则说,少林寺如今的变化(改革),对于登封来说不会影响太大,景区都正常开放,二者也隶属不同部门管辖。

“僧人归僧人,景区是景区。”上述工作人员说。

话落到现实里确实如此。

哪怕寺院内部在做整改,景区里武僧表演依旧一天六场,从未间断,两层看台座无虚席,连通道处也挤满了看客与他们手机镜头。

在面对时代周报记者关于“少林风波是否会影响他们演出”,队伍中的一名武僧说,他和武僧队伍并不属于少林寺,而属于少林武术馆。但随后,对话被志愿者打断。

实际上,这些表演与少林寺早已分属不同体系,无论少林寺如何改革,现实存在的也不会轻易消失。

未来的少林寺,不会成为第二个白马寺。印乐要做的,是在少林寺的“武”和白马寺的“静”之间,找到一条长久的发展之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