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货币发展演变:浅谈秦汉时期的钱币
原始的经济是人们以物资换取需要的其他物资,是以物易物的交换。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物易物无法满足交换需要的时候,一种商品便逐渐从众多商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一般的等价物,这种具有广泛交易功能的商品就成为了货币。
货币作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媒介,必然受到国家制度的管理以维持经济交换的正常运行。于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家政权对货币的管理形成了不同的制度。因此,货币制度的变迁反应的是社会经济的变化。
秦汉时期处于君主集权制度建立之初,这个时期的各项制度都对后世的朝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个时期货币制度也经历了复杂的转变。
一、先秦货币制度
原始的经济产生于偶然的以物易物的交换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有更多剩余物资可以用于交换所需物资,社会经济便逐渐发展起来。这种社会经济在中国夏商时期就已经形成。
货币的萌芽期
在最原始的交换经济中是不存在货币的概念的。然而,一方面以物易物的交换太复杂,不便于操作,比如甲想要乙方的物品,然而甲的物品不是乙想要的,甲只能想办法先换得乙方需要的物品才能换得想要的物品,这种交换的效率非常低;另一方面,交换双方的物品价值不等时,也会影响交换的进行。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活跃程度之后就需要一种双方都认可的物品作为交换的媒介,在方便交易进行的同时对双方的物品进行价值的衡量。货币就是在这种需求下渐渐演变出来。
最早的货币是实物货币,即本身作为一种交易的商品,在交易的过程中因为广泛的需要、便携等特质被当做一般等价物使用。早期的实物货币有粮食,布帛,贝等。其中贝作为实物货币的最高形态,发源于夏代,一直使用到商代,到商代晚期,出现了青铜贝。青铜贝的出现标志着铸造货币的萌芽,货币开始脱离商品属性。
展开全文
铸币成为主流
青铜贝产生之后的很长时期内,在经济流通中始终是多币种并行使用的状态。在商代、西周有珠玉,包括仍在使用实物货币等。到东周时期,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使得社会分工更加明确,经济交易更加频繁。同时,青铜的铸造技术更加成熟。在种种社会发展的推动下,铸造货币逐渐成为主流货币被各个政权大量铸造。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林立,货币的铸造权为各诸侯国掌控,因此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铸造货币,形成了四大货币体系:布币,刀币,圜钱,楚币。
布币形状防古代的铲形农具铸造,主要流通于为韩、赵、魏、燕、楚等。刀币为模仿刀形铸造,起源于齐国,后扩大到赵,燕等国。圜钱为圆形,有圆孔或者方孔,圜钱始铸于魏国,后扩展到其他各诸侯国,同时在各地的圜钱均有区别。楚币为独立的货币体现,为金银铜并用,其中爰金与蚁鼻钱为楚国标志性货币。
秦朝之前,货币完成了从实物货币为主到铸造货币为主的转变,同时实物货币以及金银等贵金属货币也都广泛的存在着。到战国时期,形成了以诸侯国区域为界多种货币并行流通的局面。
二、秦朝货币制度演变
统一中国前的秦国时期
在秦孝公时期,秦朝开始推行商鞅变法,施行重农抑商的耕战政策,积极推进农业经济,同时对商业课以重税。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经济快速发展,使得秦国商品经济非常活跃。活跃的经济活动对货币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秦国的铸造货币早在商鞅变法之前就已经存在,为圆形方孔的圜钱,钱币上铸造有“半两”文字,因此称为半两钱。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政府集中了货币铸造权,加强了货币发行、流通的管理,形成了以政府铸造的半两钱为主,并行黄金,布币的货币政策。其中黄金为高币值货币,多为官方用于赏赐,贮藏。布币是使用较为频繁的实物货币,明确的规定了布币的尺幅,布币可以兑换圜钱,拥有稳定的币值。
统一中国后的秦朝时期
在战国后期的征战中,秦国逐渐吞并其他国家,秦国的货币也随着战争的步伐逐渐流通到占领的区域。到秦国统一六国后,在不同区域仍流通有之前各国的铸币,包括各种刀币,布币,圜钱,蚁鼻钱等。这些货币种类繁杂,币值不一,这种混乱的货币状况非常不方便使用。有鉴于此,在统一六国后,秦朝废除六国货币,统一货币政策。
秦朝以本国货币制度推行全国,在币种上实行以黄金,布币,半两钱三种货币并行的制度。其中黄金为上币,以称量确定币值,单位为“镒”,规定二十两为一镒。铸造货币为圆形方孔圜钱,材质以铜为主,钱币正面有钱文半两,表示钱币的重量,称为半两钱。半两钱币值相对较小,为下币。布币仍然作为法定货币流通,作为中币。《金布律》对布币的标准做出明确的规定“布袤八尺,福(幅)广二尺五寸。布恶,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秦朝对布币的币值也做出明确规定:十一枚半两钱兑换一布。
秦朝统一后,加强了对货币铸造权的控制。实行以中央政权为核心,同时授权地方政府铸造的政策。在考古的发现中,在全国各区域均发现了半两钱铸造用的钱范;同时各地出土的轻重、品质不一的半两钱也可以作为这项政策的佐证。
秦朝首次以国家法令形式明确了货币制度。秦律除了对货币的材质、规制、币值做出明确的规定,还对货币的流通管理做出明确的规定,比如对于择取货币,毁销行钱,盗铸钱等行为都做出明文的处罚规定。秦朝的货币制度为汉朝提供了借鉴。
三、汉朝货币制度
汉初货币制度
汉朝初期是指从刘邦建立汉朝到景帝时期。汉朝初立时期币制变化频繁,是汉朝货币制度的探索期。
汉朝建立之初继承了秦朝的各项制度,在货币制度上也继承自秦朝。汉初时期国家实行货币统一铸造,但是汉朝初年的社会经济形势与朝秦朝时期不能相比。汉朝初立,国家经济凋敝,物资贫乏到皇帝都不能凑齐毛色统一的四匹马,将相只能乘牛车,普通民众更是物资贫乏。在这样的情况下,汉朝没有财力铸造足两的秦朝半两钱,于是只能对财政制度进行调整。
汉高祖时期,下令铸造榆荚钱。榆荚钱钱质轻薄,重量仅为三铢,为秦半两钱的四分之一。榆荚钱相当于小额货币,在汉初经济不发达,购买力低下的情况下能更好的适应经济需要。另外,高祖时期对货币的改革还包括放开了货币的铸造权。货币铸造权的放开减轻了国家铸币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吸引了大批的富商贵族积极投入铸币活动中,促进了经济的活跃。
到吕后时期,汉朝发布了《二年律令》。其中有《钱律》、《金布律》,对货币及货币制度做出规定。其中货币铸造权方面出现了政府专营货币铸造,禁止民间私铸的“盗铸钱令”,收回了民间货币铸造的权限。盗铸钱令制定了对盗铸钱币详细的刑罚规定,对盗铸钱币的主从犯、盗铸未遂,包括知情而帮助盗铸钱币等都做出了详细而严厉的处罚规定。在法定货币上则规定了黄金、铜钱共同为法定货币。这个时期经济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恢复,物价也开始上涨,而榆荚钱太轻不足使用,于是发行了新的了八铢钱。但是,随后不久又推行五分钱。
到文帝时期,废除旧的五分钱,新铸“半两”钱。同时政府发布“除盗铸钱令”,允许民间私铸货币。新半两钱实际重量为四铢,钱文为“半两”。文帝时期施行宽松的经济政策,允许民间铸造货币,同时对货币的材质分量做出严格的规定,对铸币中掺杂铅铁以及分量不足者严加限制。文帝的货币政策为景帝时期沿用。
文帝对货币制度的改革促进了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对汉初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文帝与景帝时期出现了汉朝第一个繁荣时期,称为文景之治。在另一方面,民间铸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劣币的泛滥,也使得一些贵族富商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威胁了中央政权的稳定。
武帝及之后的货币制度
武帝在位期间频繁进行币制改革,其在位五十余年间,单发行过的货币种类就包括:三株钱、半两钱、皮币、白金、郡国五株钱、赤仄五株钱、三官五株钱等。货币制度的频繁改革是基于汉朝初年货币制度混乱影响经济发展;同时放开货币铸造权使得地方郡国豪强实力大增不利汉朝政府的统治,因此到武帝时期持续进行货币改革,在削弱地方威胁的同时,获取大量财富以支撑汉朝政府对内外各项政策的巨大开支。
经过多次的货币改革,在武帝元鼎四年实现了货币铸造权收归中央,同时确立了三官五铢钱的法定货币地位。三官五铢钱材质稳定,钱币重量与钱文相符,同时三官五铢钱铸造精美,难以仿制。三官五铢钱在汉朝政府的推行下流通全国。三官五铢钱的成功推行使汉朝政府统一了全国的货币,掌控了国家货币与经济的主导权。
到西汉末年,王莽托古改制,国家货币政策又陷入混乱之中。但是其违背货币经济规律的复古政策很快遭到失败,东汉时期又重新流通五铢钱。
武帝时期的币制改革使得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全国经济的控制,同时五铢钱的发行实现了国家货币真正统一,是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的基础。
秦汉之际,国家处于剧烈的变革期。这个时期的各项制度改革都在探索中进行,货币作为国家经济的核心也在不断的进行着调整以适应新的政治经济环境。各个时期对货币制度的调整从侧面显示了当时政治、经济的状态。中央政府通过不断收紧货币政策,推行全国统一的货币,加强了对国家经济的掌控。这种货币改革的情况也反应了中央政府进行集权的努力。
参考资料:
[1]刘营.秦汉货币制度变迁
[2]李翠丽.秦汉货币制度新论
[3]贺旭英.秦汉《金布律》研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