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货币国际化水平的决定因素有哪些?(二)

四是各国政府的调控和干预需要对货币国际化形成选择偏好。各国政府在确定储备货币的构成的时候,多数不是从资产组合收益最大化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是从货币主管部门在外汇市场的干预调节活动最便利的角度出发,因而导致那些在外贸中、外汇市场干预和外债偿还交易成本最低的币种最受青睐。如果甲国的货币锚住乙国货币的汇率,或者同乙国的双边贸易对甲国具有重要意义,或者甲国的外债多数用乙国货币定价,那么甲国政府在确定自己的外汇储备资产篮子的时候,会持有很大比例的乙国金融资产。国际能源和原材料的交易通常以美元计价结算,由此而创造的交易需求和储备需求大大提升了美元在全球的份额。

五是国际货币的规模与网络效应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货币使用惯性。根据“媒介货币”(vehicle currency)理论,只有当借助某种货币进行间接兑换的成本低于两种非媒介货币之间直接兑换的成本时,这种货币的媒介地位才会得以确立。真实外汇市场中的经验性规律是:近百种大大小小的货币之间,绝大部分货币对的交易量都很小,而外汇交易量与交易成本之间成反比,由此而塑造出某种媒介货币居于整个交易体系的中心。比如,当一位贸易商试图用人民币兑换英镑时,由于这个货币对的交易量小所以交易成本高,可改为先用人民币兑换成美元,然后用美元兑换成英镑。前者的交易使得这位交易商同所有中国进出口商一起使用美元人民币之间的交易通道,从而压低了成本;后者的交易使得他融入了所有英美之间的支付结算从而降低了成本。这两个环节的交易成本加总起来,包括价差损失和成交时间,往往比人民币—英镑货币对的直接交易更加合算。媒介货币的出现,导致全球货币的构造是辐辏结构而不是网络结构。这种规模优势还可能通过不同货币功能之间的重叠而得以加强,比如大部分私人金融交易是以美元进行,导致政府不得不以美元为工具进行汇率干预,并以美元为储备。因此,一旦一种货币获得了国际主导地位,就很容易维持这一地位;反过来要想摆脱该地位,则会遇到某种无形的阻力,即便最初塑造其地位的基本面已经消失,国际货币体系自身的惯性也将维持很长时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