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货币的审美

论中国古代货币的审美

中国古史达数千年而未断绝,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其中古代货币作为历代政权调整财政民生的经济工具,随时间流转,形成了系统而多样的文物体系。因大多数古代货币以金属作为材质,加之古代经济社会较大的铸造量,使其能较多的留存到今世,成为历史考古和收藏鉴赏中的一类。

本文试从美学角度,

以后周时期铸造的

周元通宝

钱为例,对其审美价值进行分析。

中国古代货币的形制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这与漫长的古史期与统一、分裂的交替演进是分不开的,由于强大而稳定的文化体系,货币在变化过程中有呈现共性,形成脉络清晰,内涵深厚的文物特点。

从先秦时期各类布币、圜币、刀币等的复杂多变,到秦汉后的形制统一,它随着大一统专制王朝的建立而趋于规制。以后的两千年间,虽出现白金三品、错刀、十布等特殊形制的变异,但基本保持了圆形方孔的形制,周元通宝钱也是这一历史阶段铸钱的产物,因此周元通宝钱保存着圆形方孔钱的审美共性和其所处历史时空文化的特殊性,本文以周元通宝举例,试以阐述。

一、中国古代货币是否具有审美价值

对于古代货币是否具有审美价值,答案是肯定的,

也是客观现象,拍卖会上的泉币珍品,泉友的集会交流,网络的古泉论坛,关于古钱币研究的专著,都显示着中国古代货币的收藏魅力。

但具体说到它到底美在哪?好在哪?

更多的答案是它就是漂亮。很少得到深刻而准确的表达,可见我们主观上可以感受到它的美学价值,但少能进行客观的描述。

展开全文

如一枚铸造精整、字划犀利、锈色可人的周元通宝钱,藏家的第一意识便是永不换藏,商家的第一意识是奇货可居,研究者的第一意识是它的版别和性质。

可见都是认识到了其美的价值,而后考虑其收藏价值、经济价值和研究价值,最后做出的判断。

而美学的意义就在于剖其原理,而将其进行具体的阐释。

论中国古代货币的审美

(五代·周元通宝)

二、对于古代货币货币的审美是人的主观活动

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1]言: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提出了审美是人的主观活动这一观点。周元通宝钱从经济上看只是经济物质交流的一部分,它有度量价值,使用价值,储藏价值,交换价值,但没有美学价值,也不会因为它铸造的多精美而影响它的货币属性,当仅从市场流通角度看,一文钱便是一文钱,一枚五铢钱和一枚康熙通宝钱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当然,货币背后的购买力又随经济的变化而变化,一文钱所能兑换的交易物又有所不同。

从千年之后的今世今时看,如果古钱币遇到不了解它的人,可能只当做它是普通铜片,数十年前,或还可以用来踢毽子或兑换糖果,但不会欣赏它的美,了解其美的内涵。

可见,古代货币本身不会产生美,对其没有美感的人也不会产生美,只因在铸造过程中,人们产生活动中伴随着审美活动,千年之后,又有能够从中欣赏到它的美的人,才产生了美感,

“美不是天生自在的,没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欣赏都带有创造性。”

[2]

相对于周元通宝钱,有的藏家更喜爱咸丰元宝大钱,认为其有

大气之美,

有的藏家更喜爱先秦梁布齐刀,认为其有

奇古之美,

有的藏家更喜爱新莽悬针银勾,认为其有

隽逸之美。

论中国古代货币的审美

(清·咸丰元宝

大气之美

而针对周元通宝钱本身,

有的藏家喜其文字挺正,有的喜其炉记多变,有的喜其锈色可人,有的喜其见证史事

,亦是角度不同,对于货币之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观点,也对其审美价值有着不同的评判。同样一枚钱币,有的人不愿花费分文以购,而有的人却是千金不易,可见对于古钱币的偏好和价值因人而异,

“美并不对任何人都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

[3]

虽然不同人对古代货币有着不同的美的认识,但在产生美这一过程上,又遵循着同一规律,即主客体统一,在统一中获得物我两忘的快感,便是佛家“心物不二”的理论。这种主观感受不是钱币与自身融而为一,反而是更加深刻认识到“自我”的存在,认识到“我才是我”而不是职场纷纭里的某个经理,声名显赫的某个领导,亦或是辛勤打工的某个职员,脱离了社会所赋予我们的身份,脱离了自身肉体的限制,只体味着“我”这个精神实体的存在。“美一方面是超越,是对‘自我’的超越,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另一方面是复归,是回到存在的本然状态,是回到自然的境域,是回到人类家园,因而也回到人的自由的境界。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4]因此古钱币的收藏与鉴赏才予我们以精神上的愉悦,使我们在红尘世事得以片刻喘息。

文物的鉴赏就是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脱离现实世界的种种束缚,达到心灵的自我解放,从而超越现实,得以超然。

这种主观活动是无法通过外力作用,也无法通过经济交易购买服务,完全是自我意识活动,因此对于艺术的鉴赏,并不区分于富贵、贫贱,多寡,所给予的美学享受完全取决于主观认识,这也是艺术的超脱之处,可贵之处。

论中国古代货币的审美

(北宋·靖康元宝

见证史事

三、周元通宝钱的美感分析

(一)周元通宝钱所具有的历史沧变之美。

杜牧诗《赤壁》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5]一段沉沙断戟,杜牧能从中回溯旧史,思维东汉末年的赤壁风云,感慨世事变幻,偶然与必然相交织,形成最终的历史结局,究竟天下英雄何人能中原得鹿,从断戟中感叹历史的沧桑,体味穿梭时空的快感,历史沧变的美感。

面对一枚周元通宝钱,仿佛回到后周二年世宗柴荣开始铸造周元通宝的时代,当时的柴荣已抵御了辽与北汉联合的边衅,稳定了政权的更迭动荡,怀着“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6]的雄心伟志,准备施展着他的抱负。

从周元通宝钱,看到的是欣欣向荣,励精图治,有志平定四方的大周,是不同于五代其他政权粗制薄小的货币,用铜优良,铸造精整,字文深劲的货币佳品,展现出一扫百年动荡衰颓之风,欲致天下太平昌盛的恢弘气象。刹那间使欣赏者身躯一震,蓬勃锐气迎面而来,美意毕现。

同时,也能从周元通宝钱中看到北伐遇疾,抱憾而终的历史无常,使后人感慨世宗的英勇有为与命运捉弄,一个立下三十年鸿志的人,寿不过三十七岁,在位不过五年余,后世阎尔梅在《燕赵杂吟》[7]中感叹:“世有英雄难再遇,柴宗一日下三关。”

这是历史的悲剧,将世事无常为欣赏者展现开来,都深刻蕴含在小小的周元通宝之中,它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讲述者。这是中国古代货币的历史魅力,它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展现着一个时代的史实史事,展现着千年以来人生的白云苍狗,变化无常,与欣赏者产生共鸣,体悟从未改变的强大命运力量所产生的美。

论中国古代货币的审美

(周世宗三征南唐)

(二)周元通宝钱所具有的铸造艺术之美。

在周元通宝钱的设计和铸造过程中,它融入了匠人对美的理解。

首先这种设计美感是对前人的继承,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开元通宝、后汉汉元通宝和周元通宝在形制上的共同点。

铸造的历史特征在周元通宝钱上得到继承,比如书体、形制的大小,“通”字和“宝”字变化不大。但又出现了新的变化,比如唐代开元通宝钱面有星形(或称梅花形)炉记,一般在通字下部,元字右部区域,而周元通宝的面部炉记则更多变,在面部四字与内外郭所形成的空白区域均又出现。再如背部炉记,开元通宝钱多背星,月,甲痕形,比较特殊的如祥云、星月相合等,

周元通宝钱在此基础上又有发展,背部炉记更为全面而普遍,星形炉记布于背部上下左右四方,而月形炉记则布于上下左右及四角八个方向,形成了成体系的炉记标记,这种类型的炉记体系又是后世所未有的,成为一个时代的特征,

具体炉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留待有识之士探究探讨。后世藏家多以背部炉记的方向,形状加以收藏,当钱币系列展示,这种富有规律,又细微变化产生了独特的美感。

同时,周元通宝钱也体现出对称协调之美,

它沿袭了开元通宝钱的设计风格,中部的“开”字和“元”字中线分开,左右基本对称,古代货币外圆内方,中线分开,亦是对称,因此这种外形与文字的对称效果向叠加,形成了端正之美。相比于前后时期的乾元通宝钱,则乾元左重而右轻,汉元通宝钱则左轻而右重,没有了对称所带来的的均衡效果,这也不符中国传统对称,相辅相成的美学思想,相较之下逊色一筹。

论中国古代货币的审美

(后周钱与唐钱“暗合如有传”)

(三)周元通宝钱所具有的感官感受之美。

佛家有六根六尘理论,所谓六尘便是色、声、香、味、触、法,解释了人之面对事物的感官体系。古钱币历经千年,传世品包浆厚重自然,窖藏品锈色变化多彩,形成了不同的视觉感官享受。一枚窖藏的周元通宝,背面因为地下温湿环境形成了结晶体,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有如灿烂群星,散布于穹圆之天,又围绕于方正之地,通过古钱币,体味着时空变换、久远哲思、人工铸造与自然造化相融合的特殊美感。

一件没有磕碰,没有断裂的周元通宝钱,其旋转于桌面的声音如此清脆响亮,与人以听觉上的享受,仿佛在说明它的完美,历经千年的坚韧,古人听得是此音,今人听得亦是此音,颇有李太白“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8]的时空乐趣。而一件未经流通的周元通宝,外缘棱角分明,内穿光滑整齐,字口清晰明快,触之可感受千年前的铸造工艺,如此用心,如此精良,感受那个时代行止规范,做工严谨的技艺风气。

论中国古代货币的审美

(周元的收纳与收藏)

(四)周元通宝钱所具有的传奇寓意之美。

由于周元通宝的铸造时期正是周世宗开展限制佛教活动,缩减佛像僧寺时期,因此大量铜制佛像被熔炼铸钱,因此周元通宝亦有“佛钱”之称。清周亮工《书影》云

“夏振叔言其乡数年前疟大作,或教于古钱中检取周元通宝一文,持之即愈。一时喧传宝为符录,一文须时钱一缗。”[9]可见周元通宝以佛钱能祛邪止灾的风俗古已有之。

手持一枚面带朱砂的周元通宝,其所寄托的,可能是多少古人的悲欢离合,平安憧憬,感慨人之对安乐的向往,古今如一,可由往往风波不平,谋生艰难,为了碎银几两,为了妻儿老小,徒叹不易,惟有将希冀种种,寄托于孔方之上,这是周元通宝钱身上所留千百年民俗传奇所带来的美感。

论中国古代货币的审美

(周元通宝老朱砂之美)

四、鉴赏之美产生于审美创造

前文提到如果只能将古代货币认为是铜片,尚不能产生美感,这种主观的美感来源于自身的审美意识,而这种审美意识的培养源自于自我修养的提升,对人文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入,如王羲之《兰亭集序》言“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10]达到古今相契,心灵如一,超乎时空的共鸣快感。

古代货币的审美离不开对其形制字迹的辨别,对其所处历史时期的认识,对其铸造工艺的理解,又因其发行于国家,流布于民间,使其难于人间风俗相分离。

我们对于历史的学习,对于铸造工艺的研究,对于政治的认识,以及我们日常的社会实践活动,都会对我们的审美活动有所助益,帮助我们获得“心物不二”审美感受。

论中国古代货币的审美

(周元通宝美锈)

这些美的感受又反馈至人的生命活动中,使人感受到活着的意义,并追求人生的完满。“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人也不能获得人性的完满,人就不是真正意义的人。”[11]

当我们欣赏一枚古代钱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穿梭,我们不在囿于当下的困苦,而是宏观地看待人生的变数,乐观地面对突然而至的挑战,以平常心对待世事的无常。

古代货币的审美创造一方面属于欣赏者,另一方也属于创造者,正是其将自己对美的认识融入到钱币的铸造中。而这种认识既属于他自身,也是当时时代的审美趋向。“是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这种本质力量创造了美。”[12]外圆内方的铸造形制、大方稳重的八分书体、国号与通宝的结合,无不是当时文化审美的产物。加之工匠对铸钱技术的精益求精,规整深峻,都是对钱币审美的体现。

因此,古代货币所展示的美感体现出铸造时代的文化底蕴。

论中国古代货币的审美

(周元通宝大样)

五、结语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人非工具”的观点,随着步入后工业化社会,人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深化。尽管我们还不得不承认资本的运作使我们趋于物化,也有迫于五斗米折腰的无奈,但是生而为人,还是需要通过审美活动来唤醒我们的自我意识,片刻摆脱作为工具的自己,这需要美的欣赏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中国古代货币的鉴赏,帮助我们去培养美的素养、认识美的因素,最终欣赏美并融于人生。

“审美的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13]

黑格尔在其《美学》一书中提到:“艺术不是人生的必须,而是一种多余的奢侈。”[14]对于中国古代货币的收藏与欣赏,评判其是否是一件奢侈之品,或不在于其经济价值的高低,而在于它能给你主观美感的多寡。

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美学涵养的不断深厚,古钱币所带来的美学价值,是欣赏者的精神财富,也是有限人生过得充实满足的助益。是否能使古钱币成为“奢侈品”,取决于欣赏者自己。

注释:

[1]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第730页。

[2]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4页。

[3]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5页。

[4]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9页。

[5]杜牧:《杜牧集系年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第501页。

[6]薛居正修撰:《旧五代史》,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校刻本,卷一百十九。

[7]秦廷秀纂修:《雄县新志》,民国十八年,第29页。

[8]詹福瑞编:《李白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38页。

[9]周亮工撰:《因树屋书影》,清康熙六年周氏赖古堂刻本,卷八。

[10]张彦远辑:《法书要录》,清嘉庆十年张氏照旷阁刻本,卷十。

[11]席勒:《审美教育简书》,参见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下卷,第1088页。

[12]李泽厚:《美学四讲》,,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第67页。

[13]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44页。

[14]黑格尔:《美学》,重庆出版社,2005,第24页。

评论